日期:2025-10-16 08:12:47
八年级上册历史核心考点脉络
第一单元: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(1-3课)
【单元核心】 理解“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”这个概念的起点。这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,一切变化的根源。
· 第1课 鸦片战争(1840-1842)
· 必考考点:
1. 林则徐虎门销烟:背景、意义(显示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决心)。
2. 《南京条约》:这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,必须背熟!
· 内容:割香港岛(注意:不是香港)、赔款、五口通商(广州、厦门、福州、宁波、上海)、协定关税。
· 影响: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。鸦片战争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。
· 第2课 第二次鸦片战争(1856-1860)
· 必考考点:
1. 根本原因:西方列强不满足既得利益,企图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。
2. 罪行: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(这是中华民族的耻辱标志,常考材料题)。
3. 条约:《天津条约》、《北京条约》。
4. 侵占我国领土最多的国家:俄国(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,割占中国东北和西北15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)。
· 第3课 太平天国运动(1851-1864)
· 必考考点:
1. 性质: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宏大的农民战争。
2. 纲领文件:《天朝田亩制度》(体现了农民阶级的平均主义理想)。
3. 新特点:在反封建的同时,还担负起反侵略的任务。
4. 失败原因与教训: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决定了他们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成功。
第二单元: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(4-7课)
【单元核心】 面对危机,中国人是如何开始“向西方学习”的?探索之路为何充满曲折?
· 第4课 洋务运动(19世纪60-90年代)
· 必考考点:
1. 代表人物:中央-奕䜣,地方-曾国藩、李鸿章、左宗棠、张之洞。
2. 口号/目的:“自强”(前期军事工业)、“求富”(后期民用工业)。
3. 性质:一场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。
4. 评价:虽然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,但引进了西方先进技术,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,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。
· 第5课 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(1894-1895)
· 必考考点:
1. 重大战役:黄海海战(邓世昌壮烈殉国)。
2. 《马关条约》:这是继《南京条约》后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!
· 内容:割辽东半岛、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、澎湖列岛、赔款2亿两白银、开埠通商、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(反映帝国主义资本输出要求,危害极大)。
· 影响: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,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。
· 第6课 戊戌变法(1898年)
· 必考考点:
1. 代表人物:康有为、梁启超。
2. 序幕:“公车上书”。
3. 性质:一场资产阶级改良运动(政治改革/变法)。
4. 结果:失败。证明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当时的中国行不通。
5. 意义: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(思想启蒙)。
第三单元: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(8-10课)
【单元核心】 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,如何用革命的方式推翻帝制,建立共和?
· 第9课 辛亥革命
· 必考考点:
1. 指导思想:三民主义(民族、民权、民生)。
2. 高潮: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。
3. 重要成果:
· 1912年1月1日,中华民国成立。
· 推翻清朝统治,终结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。这是辛亥革命最大的历史功绩!
4. 结果/局限性: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,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。
第四单元: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(12-14课)
【单元核心】 旧民主主义革命失败后,新的领导阶级——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,迎来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曙光。
· 第12课 新文化运动(1915年开始)
· 必考考点:
1. 口号:“民主”与“科学”(“德先生”和“赛先生”)。
2. 代表人物与阵地:陈独秀(创办《新青年》)、胡适(提倡白话文)、鲁迅(《狂人日记》)。
3. 意义: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,为五四运动起了思想宣传和铺垫的作用。
· 第13课 五四运动(1919年)
· 必考考点:
1. 导火线: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。
2. 口号:“外争主权,内除国贼”(最能体现反帝反封建性质)。
3. 转折:运动中心从北京转移到上海,工人阶级成为主力。
4. 性质:一次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。
5. 意义: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。
· 第14课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(1921年)
· 必考考点:
1. 条件:思想基础(马克思主义传播)、阶级基础(工人阶级壮大)、组织基础(共产党早期组织建立)。
2. 标志:中共一大的召开(1921年7月,上海→嘉兴南湖)。
3. 意义:这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,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。
第五单元:从国共合作到国共对立(15-17课)
【单元核心】 年轻的共产党如何与国民党合作开展大革命,又为何走向武装反抗。
· 第16课 毛泽东开辟井冈山道路
· 必考考点:
1. 南昌起义(1927.8.1):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,是人民军队的诞生之日(八一建军节的来源)。
2. 秋收起义与井冈山革命根据地:毛泽东领导起义后,放弃了攻打大城市的目标,转向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农村,建立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——井冈山革命根据地。
3. 意义:开创了“农村包围城市,武装夺取政权”的革命道路,这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典范。
学习建议
1. 构建时间轴(大事年表):这是学习近代史的生命线。务必亲手画一条从1840到1937年(八年级上册截止)的时间轴,把重大事件(战争、条约、运动)精确标注上去。时间概念是得分的基础。
2. 理解“双重性质”:所有事件都要从“反侵略(民族革命)”和“反封建(民主革命)”两个角度去分析,这是理解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线索。
3. 对比与联系:
· 对比《南京条约》、《马关条约》、《辛丑条约》的内容和影响。
· 联系洋务运动、戊戌变法、辛亥革命,理解“近代化探索”的层层深入(技术→制度)。
· 理解新文化运动、五四运动、中共诞生三者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。
4. 抓住“开端”与“标志”:近代史上有许多“开端”和“标志”,这些都是绝对的考点,必须记准。
5. 关注材料题:近代史的材料题(如图片、漫画、文献摘录)非常丰富。平时多看教材中的图片和史料,学会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。
淘配网配资-股票杠杆哪个平台好用一点-配资平台在线咨询-按月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